202203/0716:03:02

分享

    分享:

评论

多方再提碳排放税 时机逐渐成熟?对出口贸易友好?还有更多甜头?听我慢慢说

来源:环保在线整理 点击量:650
  【泵阀商务网 行业资讯】据悉,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带来的2022年两会提案与双碳关系密切,建议建立全国碳排放统一大市场,并且建议尽快推出统一的碳排放税
 
  碳排放税,这个名称倒不是第一次听说,简单说就是专为温室气体排放所征收的税种,其目的就是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碳税,一般就是针对碳排放源头,如煤矿、油气田、原油和天然气进口环节等。我国曾探讨过有关课题,还形成了“中国碳税税制框架设计”的专题报告。
 
  关于碳排放税,怎么征,征多少,什么时候征呢?一切都还不能过早下定论。
 
  不过,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副首席执行官蒋颖在本次的提案中称,“征收碳税时机逐渐成熟”。蒋颖认为,将碳税作为环境保护税的一个税目是现阶段可以考虑的税制设计方向,“将碳税纳入环境保护税,难度低于为碳税单独立法”。
 
  在关于碳排放税征收对象方面,蒋颖和李稻葵的提案有相似的建议。一方面,是从比较低的碳排放税率起步,让每一个最终产品的用户都感受到不同产品碳排放的成本;另一方面是建议先对碳排放密度高的产品征税,碳税税率方面也建议采取渐进式提高的方法。
 
  李稻葵院长的提案中还提到:1、建议碳排放税部分留给征收地的地方政府,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2、建议按照碳税税率补贴碳汇和碳捕获项目。按照李稻葵院长的说法,“推出碳税的一大好处就是在国际上赢得主动,一旦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征碳税,我国出口产品可以避免在边境上补交碳税,减少境外政策对外贸出口的冲击”
 
  怎么理解呢,就目前的实况来说吧。大约有不少人不知道,外贸出口至欧盟的商品就是需要交“碳税”的。欧盟在2021年7月的时候公布了碳边境关税政策提案,源于部分国家和地方出口产品的碳排放量相差巨大。曾有业内机构以纺织品制造行业算了一笔账,在碳税制度下,中国相关出口企业每年将比欧盟多支出2000多万,可见利害关系。外媒也曾报道称,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每年因为欧盟碳排放税需要多支出30到40亿美元。
 
  想来,这也能很好地支撑李稻葵院长所阐述的上述观点。当然,碳排放税如何“定框架”还没个准。蒋颖委员进一步表示,可以借鉴国际碳税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国实际,加快研究和立法进程。
 
  就国际上而言,确实有一些可参考的案例。如加拿大,2021年上半年,其最高法院已经裁定,政府征收碳排放税的计划是合法的。虽然相较预定进程推迟了2年,但总归已经开始施行《Greenhouse Gas Pollution Pricing Act(温室气体污染定价法)》。据悉,当时的定价为30加元/吨(CO2),即大约是人民币150元左右,并计划到2030年达到170加元。
 
  紧接着,去年下半年,奥利地也官宣了二氧化碳排放税征收计划,并以地区性“环保津贴”的形式返还给奥地利民众。当地当时的定价为30欧元/吨(CO2),即206元人民币的样子,预计是从今年7月开始征收,且计划到2025年上涨到55欧元。
 
  就连国际航运工会(ICS)都在2021年向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IMO)提出了一项对船舶二氧化碳排放强制性征收税款的提案,针对超过5000吨的贸易船舶,税款将纳入IMO Climate Fund(国际海事组织气候基金)。
 
  总的来说,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目的是一致的,采用的方法虽有差别,但基本也只是因地制宜的差异,能够利用的“减碳工具”本质没什么不同。而如果征收碳排放税,倒逼所有碳排放行业转型的作用毋庸置疑,对于部分企业来说更是一种机遇。
 
  具体的实例,特斯拉倒是给出了不错的参考。
 
  也许业内人士都是知道的,特斯拉除了做新能源汽车,它还是个名副其实的“卖碳翁”。2020年,特斯拉光靠出售碳排放积分,获利就高达15.8亿美元,甚至超过了其全年的净利润。而自2010年起,特斯拉“卖碳”累计获利超过40亿美元。【具体可回顾:特斯拉“卖碳”十年赚40亿美元!碳积分的“吸金”能力你想象不到!】
 
  也难怪,在2021年度特斯拉股东大会上,特斯拉CEO Elon Musk(马斯克)又一次表示了对美国征收碳排放税想法的支持。“我们真的非常需要碳排放税”,未来还会有多少人明确地表达这个观点呢?你对碳税又是怎么看的呢?快来下方留言吧。
  •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泵阀商务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泵阀商务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泵阀商务网www.bf35.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泵阀商务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