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313:09:38

分享

    分享:

评论

土壤修复产业冷清 亟待立法刺激万亿市场

来源:中国泵阀商务网 点击量:4438
  【中国泵阀商务网 编辑推荐】本应“三足鼎立”的环保产业,如今却缺了一只脚。环保产业主要分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类,但与大气治理、水处理行业的轰轰烈烈相比,土壤治理领域目前还显得比较沉寂。
  


土壤修复产业冷清 亟待立法刺激万亿市场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日益严重。自2008年起,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我国土壤污染成因复杂,现状极其严峻,亟待各方合力治理。
  
  经过环保部、国土资源部历近9年的全国土壤状况调查发现,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20厘米以上的表层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如果以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推算,约有16余万平方公里的表层土壤已处于中度及以上的污染水平。
  
  与严峻复杂的污染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冷清沉寂的修复市场。根据全国第四次环保产业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底,在全国8820家环境保护服务从业单位中,涉及土壤治理的生态修复与生态保护服务仅仅占比3.7%。
  
  为何会出现这一状况?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秘书处张旭辉表示,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立法。土壤环境保护法至今尚未出台,导致土壤修复机制还没建立起来,污染企业与土地拥有者都缺乏动力。
  
  污染严重 情况复杂
  
  据了解,目前,我国受污染土地大致分为农田、城市场地和矿山三大类。其中。农田、城市场地与公众健康的关系为密切。
  
  张旭辉介绍,农田的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废气沉降、污水灌溉以及乡镇企业废水排放,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可能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影响农产品质量,这些受污染的农产品制成食品,又会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终危害食用者身体健康。
  
  而在城市,由于过去几十年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各地化工、农药、冶炼等工业企业和加油站、化学品储罐、固体废物处理等设施数量大、分布广,加上很多设施生产时间长、产品种类多、环境管理措施不到位,所在场地积累了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其中不乏各类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等毒性强、危害大的污染物。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工业企业停产或搬迁,原本的工业用地变更为商业、居住用地,其下来的污染物就成了一大隐患。
  
  更大的隐患则在于,随着雨水冲刷,某些重金属污染物沿着土壤缝隙流入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水源的污染。而在我国,很多城市都是以地下水水源地作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尤其是北方地区。
  
  产业冷清 亟待立法刺激市场
  
  尽管土壤污染的情况已经相当严重,修复市场巨大,但与此关系密切的土壤修复产业却一直不温不火。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土壤修复市场还没有真正启动,除了一部分引起社会关注的场地修复外,大部分项目都没有拿到市场上来。
  
  张旭辉也表示,几年前媒体关于土壤污染报道很多,两会代表委员也比较关注,很多企业判断土壤修复将成为未来的环保产业的热点之一。但如今回过头来看,很多企业其实没有接到什么项目,大部分时间都在亏损运营。
  
  为何污染情况和产业状况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主要的原因是没有立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很早就有了,但土壤环境保护法却迟迟没有出台。立法缺失,使得污染企业和土地拥有者都没有修复的动力。
  
  由于基础的立法工作没有完成,大方向尚未确定,使得相关的产业政策和标准制定工作受到影响。目前土壤修复方面没有确切的技术标准,按照什么技术程序,都没有明确的依据。工程师们只好各自寻找美国、中国台湾,甚至是上海世博会期间的某些标准来参考,使得标准散、乱、不统一。
  
  没有立法,就连基本的土壤修复成本机制也建立不起来。目前环保部门在对企业的环保处罚当中并没有包含土壤修复的费用,污染者不付费,政府也承担不了如此巨额的费用。
  
  今年3月,时任环保部副部长的周建曾经表示,《土壤防治行动计划》(又称“土十条”)有望在年内出台。不过,张旭辉表示,“土十条”只是纲领性文件,起指导性作用,所以不会为市场带来爆发性的增长。土壤修复产业要想迎来质变,还得期待土壤环境保护法的颁布。而根据新消息,土壤环境保护法预计将在2017年前出台。
  •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泵阀商务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泵阀商务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泵阀商务网www.bf35.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泵阀商务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